close

648a5b9a3861a3a720a1b0d0fd77d54d  

電影名稱;獨奏者 the soloist
主演:傑米・福克斯,小羅伯特・唐尼
上映日期:2009 11月
     故事大意:《洛杉磯時報》專欄作者羅培茲在尋找報導題材時,巧遇了一位拉著僅剩兩條弦小提琴,衣衫樓縷的黑人流浪漢。初次對談之後,名為小納森尼爾・安東尼・艾爾斯的流浪漢透露出他不凡的身世,他竟曾是聞名世界的音樂學校,茱莉亞學院的學生。羅培茲對他曲折的遭遇感到興趣,而想為他寫一篇報導。報導刊出後,羅培茲廣受好評,且也有好心的讀者免費贈送一組樂器給納森尼爾,希望能為他圓夢。演奏中,安東尼變得十分專注,彷彿與周遭環境合而為一。且他不凡的演奏技術也讓羅培茲十分欣賞納森尼爾並打從心底想要好好協助他。
然而,不幸的是納森尼爾有嚴重的精神問題,他時而變得膽小懦弱,時而變的激進暴躁。屢屢讓羅培茲傷透腦筋。
在故事最後,得到上帝贈禮的納森尼爾到底能不能克服心理障礙,讓生活回到正軌?抑或他還是得繼續當個沒有觀眾沒有夥伴的獨奏者呢?
還有記者羅培茲對他所伸出的援手究竟能真的幫助納森尼爾,或者只是將他推入更深更黑暗的深淵?
 
電影前1個小時拍得相當的精彩,透過羅培茲意外的摔車,讓觀眾們窺見當代(故事時間2005年)報社是如何運轉和業者們實際工作的情景大概是甚麼樣子,以及媒體業者遇到的種種危機。比如:根據報社統計,洛杉磯的居民們越來越少人閱讀報紙,尤其是已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或者,當時的人們喜歡觀看充滿血腥以及腥羶味的報導,如戰地報導或是性感女星的走光照片。
我們身為世界公民真正該關心的民生、哲學、經濟、人權等問題反而沒甚麼人關注。
納森尼爾令眾人驚嘆的演奏以及他既是流離失所的流浪者又是天才的雙重身分是這部電影的核心。在中間一段劇情後,納森尼爾的才能受到肯定,而羅培茲先生的報導也感動了市長,令像納森尼爾的流浪者們能有更好的生活以及人生目標。
 
若是電影之後能夠繼續聚焦於納森尼爾的成長,那我想這部片應能在當年大放異彩。但很遺憾地在這之後編劇以及導演犯了一連串十分重大的錯誤,令原本清新有活力的風格變了調。真是可惜了傑米・福克斯與小羅伯特・唐尼精湛的演技。
電影的後半部十分沉悶無聊,就像是坐在一部失去雨刷與頭燈的車。
中後段,納森尼爾的精神病越來越嚴重,編劇大概用了30分鐘以上的時間拍攝納森尼爾撈掏不停的說話,以及有一回他受不了心魔騷擾,而在演奏途中動手打人且逃跑。更糟的還在後頭,在羅培茲試著找尋倉皇逃跑的納森尼爾時,鏡頭不停的拍攝街頭混亂火爆的畫面。如為了食物而打架、集體吸毒、以及暴力事件。
我真不懂這一段想表現甚麼,若想表現街友的待遇並不是隨便就能改善,那麼為什麼在接下來的劇情卻完全沒有提及街頭的狀況?如此不是浪費白白了前面長時間的鋪陳,且又讓劇情失去重心嗎?
 
此外,在納森尼爾在一次出狀況後,編劇也是用很遷強的情節讓他安靜下來,而結尾途中又更加讓我加失望。首先,到了最後,納森尼爾依舊還有些精神問題。第二,從故事中段,大概1小時15分後,觀眾們欣賞不到美妙的音樂,因為接下來的情節都與樂器無緣。結果就是與標題「獨奏者」嚴重脫節
 我還沒拜讀過原著,所以不敢妄加定論。然而一部電影的主角若在電影中既沒有品嚐勝利的美酒,也沒有陷入不幸的深淵。那麼這電影到底能令觀眾體驗到甚麼?
 
總而言之,此片有著吸引觀眾的優秀開頭,兩位主要演員也都表現得可缺可點,尤其是傑米・福克斯詮釋的精神分裂患者的症狀(焦躁不安,喜怒無常)真的是神分傳神。然而此片成也劇情敗也劇情,編劇和導演沒有掌握故事後盤的發展與焦點導致精采程度大打折扣,著實十分可惜。但整體來說還算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orpiun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