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獨奏者 The soloist
作者:史提夫・羅培茲
譯者:廖月娟
the_soloist05  
 
作者介紹:史提夫・羅培茲是一名資深記者,於新聞界工作長達30年以上,在《時代雜誌》和《洛杉磯時報》發表的報導曾多次榮獲全國新聞報導獎。目前是《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已出版過三本小說,在《費城詢問報》的專欄文章曾集結成《巨人之地》一書。現與妻女定居於洛杉磯。

  

2  

 

小說作者羅培茲以及羅培茲在電影中的形象

 

 

作者介紹:史提夫・羅培茲是一名資深記者,於新聞界工作長達30年以上,在《時代雜誌》和《洛杉磯時報》發表的報導曾多次榮獲全國新聞報導獎。目前是《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已出版過三本小說,在《費城詢問報》的專欄文章曾集結成《巨人之地》一書。現與妻女定居於洛杉磯。

 

 

 

故事大意:《洛杉磯時報》專欄作者史提夫・羅培茲,一天在洛杉磯街頭遇到一位正專注於拉小提琴且衣衫揉屢的流浪漢,儘管流浪漢的衣著十分破爛邋遢,手上的小提琴也僅剩下2條弦。但從他非凡的琴聲,以及他對音樂的投入。羅培茲直覺認為這個人定有不凡的故事。

 

這名平常遊晃於貧民區與公園貝多芬雕像的怪人自稱薩森尼爾。薩森尼爾還說自己曾經是聞名世界,茱莉亞學校的學生,也曾和馬友友是同學。只不過薩森尼爾的精神並不穩定,常常進入自己的幻想世界,且更糟的是他居然打從心底排斥心理治療。

 

由於不想看到薩森尼爾繼續浪費自己過人的天賦與寶貴的時間。羅培茲先生先後寫了不少文章令社會大眾知曉薩森尼爾的故事以及令普羅大眾開始重視四處流浪的街友以及其他各種民生問題。

 

羅培茲嘗試各種方式試著幫助薩森尼爾,但有時他也暗自思索,他這樣做到底是幫了薩森尼爾,還是把他推入更深的火坑?究竟是為了打響自己的知名度,還是為了令大家更重視心理層面的議題呢?一個早已失落的夢想,一段不尋常的友誼,以及一股來自音樂的救贖力量,交織成這部精彩絕倫的小說。並令我們反思自己對街友以及精神病患者的態度和認知。

 

 

 

羅培茲先生透過書寫,讓我們得以稍稍明白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狀況。精神病真的很難以控制,也很難有確切的療程可以根除症狀。因為每名病患所能忍受的以及能堅持的程度皆不相同。另外,精神病患者其實不一定都有智能缺陷,像薩森尼爾,他並不是不願意接收治療,而是打從心底不相信自己生了病,且根據以前在醫院吃虧的教訓,才會對醫院醫生以及療程這幾種字眼十分反感。

 

 

 

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像薩森尼爾這樣感覺有點瘋的人,竟然能在牛鬼蛇神聚集的遊民街存活好幾年,且他也懂得保護自己的樂器以及其他財產。另外,薩森尼爾還懂得「說謊」書中,他曾答應羅培茲一件事,但事後卻突然失蹤好幾天。

 

 

 

令人佩服的是,作者羅培茲先生在各種議題的長度分配拿捏得非常恰當。他掏磚引玉,藉由薩森尼爾帶出兩組截然不同的議題,音樂以及流浪街友。我們一方面,能夠想像書中出現的音樂家是如何辛勤的練習樂曲和回饋欣賞自己的觀眾,同時也明白各行各業都有其辛苦之處,如在茱莉亞學院中,一名學生長期建立的信心隨時會被另一名天才的演奏給打成碎片。

 

此外,我們也能藉由書中描述,想像洛杉磯的遊民過著甚麼樣的日子。例如:在小說中,羅培茲描述一名無家可歸的娼婦,他唯一的落角處居然是一座骯髒充滿汙垢的流動廁所。還有,在街頭上隨時有人在兜售毒品以及乞討,那裏的情況真是糟到不能再糟了。

 

 

 

故事結尾,薩森尼爾總算稍重拾信心,也會多去注意其他人的想法。但距離他完全康復,他還有好一段時間要走。《獨奏者》就像是一面清澈的明鏡令讀者們理解到心理患者的痛苦與難隱之處,另外也透過各種議題,告訴我們改革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而是需要長期的投入與夥伴們的支持。此外,從報社預算的縮減以及人事異動,透漏了世界越來越少人閱讀報紙的事實。讀完這本書,我認為我們應該要投注更多心力於社會以及我們的好友身上,而非光想者只要自己幸福,獨善其身當個獨奏者就行。畢竟,我們擁有的許多幸福都是建立於他人的的苦難之上。

 

arrow
arrow

    skorpiun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